“學有所教、勞有所得、病有所醫(yī)、老有所養(yǎng)、住有所居”,簡短、精煉的二十個字,說到了人民群眾的心坎上。黨的十七大將這五個方面的問題概括為民生問題的重點內容,鄭重地寫入報告當中,折射出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,表現(xiàn)出了讓最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(fā)展成果的堅強決心。
曾幾何時,看病貴、上學難等問題一度成為困擾許多群眾的大難題。而往往由于諸如孩子上學、就業(yè)收入、就醫(yī)看病、扶養(yǎng)老人、住房安居等等這些每個家庭都要遇到的問題沒能得到及時、有效地解決,一些家庭背上了沉重負擔,拉低了生活的幸福指數(shù)。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,要堅持以人為本,從人民群眾最現(xiàn)實、最關心、最直接的問題抓起。這五個方面的問題,無疑就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。
十六大以來,黨和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到了重要的位置,在教育、就業(yè)、醫(yī)療、社會保障、住房等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、措施。改善民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。截至今年6月30日,農村新型合作醫(yī)療覆蓋縣(市、區(qū))總數(shù)已占全國85%,覆蓋農業(yè)人口總數(shù)占全國83%;農村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(xiàn)。在城市,居民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,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;保障性住房政策解決了眾多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。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,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,建設小康社會的勁頭越來越足。
“大河有水小河滿。”2006年,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排名全球第四,對外貿易額躍居全球第三,財政總收入達到了3.9萬億元。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,讓中國人民過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。當前,人民群眾追求全面小康生活的呼聲日益強烈。要實現(xiàn)這些目標,還需堅持把發(fā)展作為第一要務,在科學發(fā)展觀的指引下,繼續(xù)推動經濟社會協(xié)調發(fā)展。只有發(fā)展了,民生問題才能得到更大的改善。
當然,應該承認目前在改善民生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,實事求是地承認問題的存在是消除和化解這些問題的前提。民生問題,必須堅持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。不同的歷史時期,民生具有不同的內容;同一歷史時期,民生的改善也需要一個過程。我國正處于改革發(fā)展的關鍵時期,各種問題都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發(fā)展的階段性特征的客觀反映。民生的改善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
和諧社會,在共享中共建、在共建中共享。黨的十七大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,描繪了瑰麗遠景。建設小康社會、構建和諧社會,就是要大力改善民生,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幸福;美好、幸福的生活同樣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,共同創(chuàng)造。(張廷瑞)
|